介紹一個數學及計算機科學愛好者如何從VEX機械人學習自我探究及提高編程能力及溝通與合作能力既故事,今年,18歲的他成為麻省理工錄取的學生,他是如何與VEX結緣,如何平衡學業和興趣,又有怎樣的經歷,13歲,初次接觸VEX機械人便獲得VEX世錦賽初中組亞軍;16歲,剛上高中,拿到“明天小小科學家”科創大賽上海賽區一等獎;17歲,一年間斬獲全美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、國際數學建模挑戰賽、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等多個獎項;
馬騁遠——VEX 伴我馳騁高遠
今年,18歲的他成為麻省理工在上海錄取的唯一一位學生。
這些都是馬騁遠同學學習成長中的印記,也是他精彩未來的開始。
那麼,這樣優秀的他是如何與VEX 結緣,如何平衡學業和興趣,又有怎樣的經歷?這一次,我們對馬騁遠同學進行了採訪,聊聊他的故事。以下,是他的講述——
我是馬騁遠
大家好,我是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馬騁遠,現在高三,剛被麻省理工學院(以下簡稱MIT)錄取,愛好是計算機和數學,也很喜歡編程,平時生活中喜歡玩的遊戲是《Minecraft》。
接觸VEX
初一上半學期,學校開設了一門機械人選修課,那時候要求還挺高,需要班主任推薦,是個很不容易的機會。我們班主任老師看我對這方面有濃厚興趣,便推薦了我。去了後才知道是VEX,覺得非常新奇。
當時正是11、12月份,學校正在準備第二年4月的世錦賽,碰巧又處於新老隊員交替時期,老師就在機械人課堂上詢問谁愿意去參加世錦賽,我認為那是個非常好的機會,也覺得是一件很酷的事情,就報了名,之後開始了我的VEX之路。
我屬於非常幸運的那批學員,我們不僅僅在學校訓練,還會和整個虹口區機械人隊,和饒志剛老師一起訓練,所以我們有非常多可以藉鑑學習的地方,進步還是比較快的。
萌新進階
我一直是團隊裡比較主力的程序員,16年,在我還是個“萌新”的時候就開始為參加世錦賽編程,因為繼承了前輩們已有的程序,所以起步很快。
17年,我開始自己編寫大程序框架,巔峰時期,我們的一整套VEX程序有兩千多行,還開發了許多可以重複使用的框架性代碼。
到了初三因為學業比較忙就很少再去機械人社,但還是受學校老師的囑託,也出於自己的興趣,我還給社里很多新程序員做了幾次培訓。
良師益友
我第一次見到饒老師是在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。饒老師的經驗非常豐富,也帶了十多年競賽,我們那時候非常喜歡聽他分享小故事,他隨便選幾個前些年“翻車集錦”就可以講很多。而這些“翻車集錦”我們聽著聽著就學會了避免,聽多了也就不會重蹈覆轍。有一句話饒老師一直掛在嘴邊:細節決定成敗,點滴鑄就輝煌。這句話我們非常受用。在機械人社的三年對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,具有非常重大意義的,我很高興我的初中三年是在機械人這件事情上度過的。同時,我很幸運能夠在虹口區機械人社,能在饒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機械人,無論是機械人的技術上,還是機械人以外的為人處世上,或是團隊協作上,他都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指導,
收穫滿滿
玩VEX 的這三年,從純粹的技術角度來講,拋開技術來講,首先
其次由於VEX 的很多資料都是英文的,參加世錦賽時也需要做大量的英文溝通,平時寫程序的很多文檔和參考指南原版也都是英文,所以除此之外,
平衡
平衡興趣、競賽和學業,這和時間管理有關係。一方面比較幸運,我們學校管理模式能夠支持我去平衡學業和一般來說,學校佈置的作業帶回家做不會超過一個小時,自己再勤奮點,基本在學校就能把作業做完。
因為我們是不參加中考,而是參加初三寒假
學校是一方面,
編程、微積分和傅立葉變換
17年VRC Starstruck 賽季,賽后訓練時,我們的對手是一個高中學長,他的駕駛技術非常精湛,甚至在參加世錦賽第二年就拿到了高中組世界冠軍。而我的搭檔,他的駕駛技術也不錯,不過我們在程序上下了更大的功夫。於是我就用程序與這位操 這件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,也讓我覺得寫程序還是很有前途的。還有另一個時間跨度比較長的小故事。當初玩VEX,非常快樂的是虹口區機械人隊伍裡充滿著一群愛“吹牛”的程序員學長,在他們誇誇其談中我聽到了很多高深的技術。那時候正上初二,被學長們“忽悠”著自學了微積分,學完微積分後,又被“忽悠”著去學習傅立葉變換。
我對自己將要面臨的事情一無所知,單純地覺得是個很酷的科目,結果就是第一次看文章,一個字都沒懂,感覺很莫名其妙,完全被數學擊敗。之後自己花了一年的時間,同一篇文章斷斷續續翻看二十多遍,在維基百科等網站查閱參考各種資料,不停看文檔和視頻教程,寫了很多代碼,終於在初三時搞懂了傅立葉變換。事後發現這好像是一門大學專業課,而自己是一名初中生,還是非常自豪非常驕傲的,這也是對自己自學能力非常好的一次檢驗。
被MIT 青睞
上面說過,我一直有做編程項目的小習慣,很巧,MIT 很歡迎有這種氣質的學生。
在做申請時,他們允許我上傳一個作品集,於是,從《Minecraft》的插件,到機械人的編程語言,再到網絡代理等,我就將自己做過的大概九個編程項目一股腦地全部寫了進去。據我了解,此前沒有人這麼寫過,寫的這麼嗨過。
我覺得我最大的分享兩次經歷
2020年,我參加了當時上海市的英才計劃,做了一個課題研究。就在自己設想的非常美好,研究正穩步展開時,突然發現研究中出現了很大的漏洞,怎麼繞都繞不過去,距離最後期限只剩一周,如果非要繞過去,一定會超過截止日期。
這時還有一個道德問題擺在我面前 這是一個挫折,更是一種糾結,到 還是讓它掛掉呢?最後我選擇直面自己的失敗,也在最後的結題報告中分析了自己為什麼不行?疏忽了哪些點?文獻調研時有什麼沒有註意到?最後沒有拿獎,英才計劃就平平淡淡過去了。
美國大學申請制度分兩輪申請,我在MIT 的申請其實是第二輪 申請學校時我已經降低要求,想著找一個比較好,以我的能力能夠上去的學校,於是選定了康奈爾大學。接著做了相當多的準備,光是寫他的申請材料就花了兩三個月,最後我和我們老師都覺得必中,但成績放榜當天我就被拒絕了。
我非常難過,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質疑自己的能力,包括對到底要不要申請美國的學校,要不要出國等問題都產生了很多質疑。我還算比較理智,在消頹了一個星期後,意識到自己第二輪的申請還是要做的,開始逼著自己沉浸在大學申請規劃和高三學習中,後面就慢慢弱化了這次挫折。
克服挫折,第二,就是順其自然
未來
對於後期的規劃,近的來講,進了MIT 後我大概率會繼續深入學習計算機科學這門學科,也會將其定為專業,與此同時,希望能夠輔修一些其它的學科,例如物理這類基礎學科。
交叉學科很重要,VEX 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交叉學科,它需要編程和工程等方面知識一起學習,畢業後,能夠從事交叉學科的研究,或者工程上的研究。
說給VEXers
既然來了VEX,就努力去學,努力去進步,不要覺得耗時間,不要在意他人看法,學就是了。自己喜歡,那就去做,無論如何,最後都不會讓你失望的。
我曾見到很多機械人隊,他們的機器架構基本就是定型的,主要精力也放在操控駕駛和打比賽上。我認為這樣效率反而比較低。
既然在VEX,就要最大化你在其中收穫到的知識與經驗,要最大化的參與進去,盡
[/fusion_text][/fusion_builder_column][/fusion_builder_row][/fusion_builder_container]